敖飞扬 - 敖飞扬【 谈业余武侠小说创作历程 】
敖飞扬【 谈业余武侠小说创作历程 】
问一句,金侠封笔、古侠作古,谁来栽培新的少年英侠?
喜欢阅读武侠小说的读者们(特别是金庸、古龙迷)大抵都会有他们自己的‘武林故事’时常徘徊在心头,这些都会是他们曾经阅读过的故事片段,加上自己的独特理想构成的;年资愈深,他心中的故事便也益发清晰详尽,大有不写不快的感觉。
笔者便是其中的一人,所以于年前便开始了‘筹备’将心底里的故事宣写在只上的准备,于是便四出搜集有关写作和古籍中侠义小说的参考书籍,再揪出了收藏多年的一整套‘金庸作品集’、一些‘金学研究丛书’和一些有关写作文学的教科书,便展开了艰苦的参考阅读。心中盘算了良久的故事大纲已然决定了,便一点一点的详列只上,正想下笔书写的时候,忽然想起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:这个故事写好了后要不要投稿?投去那里?于是便再一次去搜集问询有关的渠道,报纸、杂志等又买了一大堆,一整个月过后,才发觉香港大部份的媒体都没有读者投稿(小说类)这回事的,而香港唯的一本武侠杂志也只能间歇性抽出一些‘空档’让一些读者投稿!也好,尽管一试!
狠下心来,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将想了多年的故事写了下来,虽然笔法稍为生硬、首尾略有反驳、故事有点脸熟,而且跟我的最初的构想有很大的出入,但最后还是写下了十一多万字,那种满足感真的是难以形容!我相信我这种心情,是那些从没写过小说的读者是不会明白的。 稿既然已经写好,我便怀着兴奋的心情投稿去也...... 可是这一等就是两个多月,稿件便有如石沉大海,其间等待的心情真的有如热锅上的蚂蚁,忍不住了便打电话查询,得到的答案竟然是:故事不够紧凑,若能浓缩至九万字下‘或可考虑’!既然编辑先生的指示说要精简紧凑,我便再一次将故事的流程大刀阔斧地削去了两成多,将部份的桥段留作以后新作之用,勉强将故事浓缩了,再审阅一次,果然是节奏快了许多,但故事便因而变得松散了(最少笔者认为如此)。再一次投稿的三周之后,编辑先生致电说接受了投稿,而且安排了故事在未来半年内刊出(结果还是等了 8 个多月的 98 年 4 月才刊登),编辑先生还看出我的故事未完(可谓经验丰富),嘱咐尽快完成下半部份。有了上一次的经验,再写作时当然比较圆熟了,一切在控制下只花了一个月多便完成第二部份在八万余字之数,而且留下了第三部份(结尾部份)的契子,当可在未来的一个月多一点便可完成其余的故事内容,如此,那个在笔者心中盘璇多年的‘心愿’便即将完成了。
遗憾的是:我第二部分的作品至今(98 年 9 月)仍下落不明,出版社老说已接受投稿但稿挤得很,也不知道会在甚么时候刊载那个故事!我的心凉了半截,再也没有动力去完成余下的部份了!
出版界和文学界的人士经常说,近年的青年人写作和阅读的水准不断下降,随着年青的读者群的流失,更有部分人慨叹武侠小说或许将要式微...... 不过, 我想问:究竟谁曾经真心的、积极的去培育新的武侠小说作者?最近各出版社以重金购得版权,再以不同的版本和包装重推金庸、古龙、梁羽生、还珠楼主等著作,亦有学者不断为金、梁、古三位大侠著书立说,成立甚么甚么学会去研究他们的著作,就是没有投资去培训一些新人!黄易、周显,甚至当年的温瑞安若不是能自资出版,他们可能早已隐居山林去了(金大侠也是为自己的明报而撰稿)!可是,有多少新作者能够自资出版自己的作品?
读者为什么会流失?
就是因为大部分的老读者,都已经对那些多翻阅读已出版经年、但仍然不断出版的‘巨著’!!!
或许说:吸引新读者嘛!
但市场上若不能出产新的作者和作品,当这些新读者又会流失!
香港和台湾的出版社刚举办了‘武侠小说创作奖’的活动,说是要为了发掘新血来栽培成才,我这时很希冀这两家出版社真的抱着这个心去办好这个比赛,也期望不会颁了奖后便说再见而积极地为这些新秀出书,让武侠小说延续她的光辉岁月!
培植新作者是一项长远的投资 - 在商业上和学术上都是!
敖飞扬
1998年9月有感而发
问一句,金侠封笔、古侠作古,谁来栽培新的少年英侠?
喜欢阅读武侠小说的读者们(特别是金庸、古龙迷)大抵都会有他们自己的‘武林故事’时常徘徊在心头,这些都会是他们曾经阅读过的故事片段,加上自己的独特理想构成的;年资愈深,他心中的故事便也益发清晰详尽,大有不写不快的感觉。
笔者便是其中的一人,所以于年前便开始了‘筹备’将心底里的故事宣写在只上的准备,于是便四出搜集有关写作和古籍中侠义小说的参考书籍,再揪出了收藏多年的一整套‘金庸作品集’、一些‘金学研究丛书’和一些有关写作文学的教科书,便展开了艰苦的参考阅读。心中盘算了良久的故事大纲已然决定了,便一点一点的详列只上,正想下笔书写的时候,忽然想起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:这个故事写好了后要不要投稿?投去那里?于是便再一次去搜集问询有关的渠道,报纸、杂志等又买了一大堆,一整个月过后,才发觉香港大部份的媒体都没有读者投稿(小说类)这回事的,而香港唯的一本武侠杂志也只能间歇性抽出一些‘空档’让一些读者投稿!也好,尽管一试!
狠下心来,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将想了多年的故事写了下来,虽然笔法稍为生硬、首尾略有反驳、故事有点脸熟,而且跟我的最初的构想有很大的出入,但最后还是写下了十一多万字,那种满足感真的是难以形容!我相信我这种心情,是那些从没写过小说的读者是不会明白的。 稿既然已经写好,我便怀着兴奋的心情投稿去也...... 可是这一等就是两个多月,稿件便有如石沉大海,其间等待的心情真的有如热锅上的蚂蚁,忍不住了便打电话查询,得到的答案竟然是:故事不够紧凑,若能浓缩至九万字下‘或可考虑’!既然编辑先生的指示说要精简紧凑,我便再一次将故事的流程大刀阔斧地削去了两成多,将部份的桥段留作以后新作之用,勉强将故事浓缩了,再审阅一次,果然是节奏快了许多,但故事便因而变得松散了(最少笔者认为如此)。再一次投稿的三周之后,编辑先生致电说接受了投稿,而且安排了故事在未来半年内刊出(结果还是等了 8 个多月的 98 年 4 月才刊登),编辑先生还看出我的故事未完(可谓经验丰富),嘱咐尽快完成下半部份。有了上一次的经验,再写作时当然比较圆熟了,一切在控制下只花了一个月多便完成第二部份在八万余字之数,而且留下了第三部份(结尾部份)的契子,当可在未来的一个月多一点便可完成其余的故事内容,如此,那个在笔者心中盘璇多年的‘心愿’便即将完成了。
遗憾的是:我第二部分的作品至今(98 年 9 月)仍下落不明,出版社老说已接受投稿但稿挤得很,也不知道会在甚么时候刊载那个故事!我的心凉了半截,再也没有动力去完成余下的部份了!
出版界和文学界的人士经常说,近年的青年人写作和阅读的水准不断下降,随着年青的读者群的流失,更有部分人慨叹武侠小说或许将要式微...... 不过, 我想问:究竟谁曾经真心的、积极的去培育新的武侠小说作者?最近各出版社以重金购得版权,再以不同的版本和包装重推金庸、古龙、梁羽生、还珠楼主等著作,亦有学者不断为金、梁、古三位大侠著书立说,成立甚么甚么学会去研究他们的著作,就是没有投资去培训一些新人!黄易、周显,甚至当年的温瑞安若不是能自资出版,他们可能早已隐居山林去了(金大侠也是为自己的明报而撰稿)!可是,有多少新作者能够自资出版自己的作品?
读者为什么会流失?
就是因为大部分的老读者,都已经对那些多翻阅读已出版经年、但仍然不断出版的‘巨著’!!!
或许说:吸引新读者嘛!
但市场上若不能出产新的作者和作品,当这些新读者又会流失!
香港和台湾的出版社刚举办了‘武侠小说创作奖’的活动,说是要为了发掘新血来栽培成才,我这时很希冀这两家出版社真的抱着这个心去办好这个比赛,也期望不会颁了奖后便说再见而积极地为这些新秀出书,让武侠小说延续她的光辉岁月!
培植新作者是一项长远的投资 - 在商业上和学术上都是!
敖飞扬
1998年9月有感而发